院士高端论坛

期次:第14期    作者:陈雯瑾 刘羽洁   查看:349


10月15日至17日,60周年校庆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楚汉、中国科学院院士计亮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中国工程院院士于俊崇、中国工程院院士潘自强等多位两院院士应邀来校设坛讲学,为南华师生呈上了一场场学术盛宴。
钟世镇:配角人生
15日下午,93岁高龄的钟世镇院士在专题报告会以自身经历的93年变迁为主线,生动阐述了自己选择临床应用解剖学,配合外科医生做出创新性发展的“配角人生”。钟世镇说道:“自己的老本行是做解剖的,这是一门基础学科,是给医生们当配角的,但又是不可或缺的。”报告会上,他结合自身的求学经历、时代背景深入介绍了中国是如何从积贫积弱的国家走向“站起来”的道路,并鼓励同学们深入了解历史,培养爱国情怀。“舞台上的主角只有一个,配角还是大多数的,要扎扎实实做好一个配角也不容易。”他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告诉在座的同学要学会调整心态、适应新环境,做到在岗位上成长成才;要开拓人文思想,了解社会需求,做好配角认识,明确自身定位,在任何一个岗位上都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于俊崇:核电与核安全
15日下午,于俊崇院士作主题为“发展核电与核安全”的专题报告。于俊崇在概述核科学的发展历程、我国核动力发展状况的过程中,重点阐述了核安全的概念。接着,于俊崇院士详细分析了福岛核事故的发生原因,他指出,福岛核事故的发生并不是技术不成熟或存在明显缺陷,而是由人为失误造成的。通过这一实际案例的分析,于俊崇强调现行核电站的安全不仅需要技术的保证,运行员的业务水平、业主和监督人员的核安全素养同样重要。之后,于俊崇介绍了我国四代核电的安全技术措施,并给大家普及了核辐射和核安全等基础知识。
邱冠周:谈人生,做学问
16日下午,邱冠周院士作主题为“谈人生,做学问”的专题报告会。邱冠周从回顾自己的人生开始,强调要坚定读书的信念,感恩老师和国家培养,并回忆了同学情谊与青葱岁月。尔后他以自身为例谈到,自己与团队从“一个理论、五种方法”出发,针对我国矿产资源贫、细、杂和难选难治的特点,在复杂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和非传统矿产资源的高效利用等方面,对新理论、新工艺和新技术展开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在低品位铜金铀矿生物冶金方面,经过低品位铜矿生物冶金过程强化理论与技术、难处理高砷金矿生物预氧化技术、低品位高氟铀矿生物提取技术和开发耐氟细菌选育技术三个创新点,实现了低品位铜金铀矿生物冶金从宏观到微观、定性到定量以及理论到实践的效果。
潘自强:提高核能的公众可接受性
16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潘自强作主题为“核与辐射科技一些概念的辨析和核能的公众可接受性”的专题报告。报告中,潘自强以核能公众可接受性面临挑战为引,通过介绍连云港核循环舆论事件和江门核燃料产业园舆论事件,深入浅出地为在座师生讲解了核能的公众可接受性。针对“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究竟导致多少人死亡”这一问题,潘自强提出了有效剂量和集体有效剂量的误用这一观点,并详细阐述了核安全、辐射安全、核安保、核保障等概念。最后,潘自强就如何提高核能的可接受性这一问题,指出核能界也应该有所反思。
张楚汉:水——我们的未来
16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楚汉教授以“水——我们的未来”为报告主题,深入分析了我国水资源面临的挑战与肩负的使命。他强调了水利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紧密关系,并指出目前我国存在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旱灾害频繁等三大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举措,如跨区域调水、水库蓄水等予以防治。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以及水的三大功能,张楚汉提出了水的四大使命:水是特大城市的生命线;水是健康美丽城乡建设的基本保障;水是未来绿色可再生能源的主力军;水是水利水电工程的主角。
计亮年:机遇与挑战
17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计亮年教授作题为“推动多学科交叉方法,培养高端创新型人才,迎接新时代化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专题报告会。计亮年指出,目前世界人口不断增加,资源短缺日趋严重,大量排放污染物、工农业污染物和生活废弃物使人类的生存环境迅速恶化,气候异常,灾害疫情频发,使得当今化学及其交叉学科面临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计亮年强调,学科交叉点往往就是科学新的生长点与新的前沿,最有可能产生重大突破,使科学发生革命性变化,也有利于解决目前人类面临的复杂科学问题、社会问题和全球化问题。计亮年认为,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研究生的科学教育,强化跨学科教育,同时应大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锤炼创新能力,培养一大批积极分子来开拓交叉科学中重大原始创新的前沿研究,来迎接当今科学和技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