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平凡、越不凡的“马大姐”
——记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辅导员马军

期次:第1期       查看:132





当记者在“马大姐”办公室坐下来的时候,仍然对马军保持着一种出乎意料的观感,她穿着一水儿黑衣黑裤,头发梳在脑后束成精干的马尾,露出光洁的额头,提着黑色小挎包,小高跟“哒哒”作响,一双黑色大眼睛狡黠明亮,咕噜咕噜转个不停,马军一见着记者就笑了起来,“诶,我其实就是个老百姓,你们这是非要把我捧成名人啦!”再怎么看,记者都觉得她和最近南华名声大噪的“南华第一位教授级辅导员”“南华名师工作室缔造者”……这些沉甸甸的头衔难以划上等号,现在记者面前的这一位难道不应该是街头巷角随处可见的邻家大姐吗?
一句著名的广告词说“越不凡,越平凡”,难道这也能反过来说——“越平凡,越不凡”?
媒体红人:这个寻常的小个子女人竟然是南华赫赫有名的心理咨询师
很多人一开始见到马军是很难相信“这个小个子女人是媒体的宠儿”这样的说辞的,因为她的日常生活绝对和一般人没两样,或许还要更节俭一点。
“你说那个常穿黑衣的小个子大姐啊?她是我这里的VIP顾客,早饭和晚饭常在我这儿买的,每次就买4到5块钱的面包。”南华大学东门青苹果面包店的老板娘说,一边说一边手里不停地系好面包包装袋。
走路都可能不被人注意的马军,却的的确确是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我从业20多年了,也被报道过很多次,这都是常做公益演讲和心理辅导,带来的结果。”马军爽快地说,“我给消防员做过心理讲座也给30多岁的大男人当过辅导员!”说到这里,马军调皮地眨了眨眼睛,语气里带了一丝小骄傲,“当时都是特别报道。”
除了官方报道,在南华大学贴吧里,马军也是点名率极高的人物,“有心理问题?找马军啊,核科学技术学院进门左拐,不谢。”吧友说。
对自己的“名声在外”,马军表示,那都是因为自己的学生非常争气。记者趁热打铁,“老师您能把您这几年的年度工作报告给我们看一下吗?比如成功的心理辅导案例?”
不料这样的请求却被马军拒绝了,“一名真正的心理咨询师是有必要为这些求助者保密的,一名合格的辅导员也会为她(他)的学生考虑。”这时候,马军认真的模样让记者心中一凛,“‘马大姐’系南华赫赫有名的心理咨询师”这一说法并不是浪得虚名。
“马军老师是个很没架子的老师,在她面前你可以真实地做自己。”曾接受过马军的心理辅导,现在已经在华南理工大学读研的刘子丹说,“我们谈话是对等的,这是马军老师不同于其他老师的地方。”
南华大学2013级学生刘子丹对记者说起她当初转专业的经过,“我想从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转到城建学院的给排水专业(“城建学院”现称“土木工程学院”),当时无论父母、老师还是朋友,都持反对意见,但是马军老师没有,她让我先讲自己的想法,并一再强调我有没有想清楚,会不会后悔。当她知道我的决心后,便对我表示理解与支持,还告诉我怎么去做。当时马军老师的理解与支持是我那段时间的精神支柱。”马军老师是一个很特别的老师,刘子丹再三对记者强调。
“我并不觉得自己很厉害,很特别,”马军坦言,“我只不过做了我平常应该做的,现在却说我特别了。”过了一会她又大笑着说,“我就是再平常不过的尘埃呐。”
从分母到分子:现代版“愚公”终成“马教授”
想当教授可没那么容易,尤其是教授级的辅导员就更不容易了。一谈起这个话题,马军也忍不住大吐苦水,“我们以前可没有单列辅导员职称的,2013年国家政策才开始放宽,我当时可是和一群教学老师竞争,你想想,辅导员和教学老师的差距大不大?”说着马军也装作很惆怅的样子,撇了撇嘴。
马军得知自己评教授无望,便转战评研究员的战场。“那段时间相当煎熬,”马军说,评职称需要报项目、报课题、发表论文等等,但经常申报项目之后都是渺无音讯。“偶尔也能申报成功省级项目,但自己是个不知名的小兵,国家和省里不报销,只能自己掏腰包啦!”然而马军还是一直坚持不停申报,希望能够立项。“那时候辅导员申报课题项目很受白眼的,但越这样,我就越不想认命。”
当时还在医学院当辅导员的马军特意整理了自己的个人资料上交给马克思主义学院,希望能够评上研究员。
“你这样是不行的,没希望的,拿回去吧。”马克思主义学院直接退回了马军的申请书,“你根本没优势啊,在你前面还有很多人想评。”
“可我也想体会一下做分母的感觉呀!”马军对记者说,“说不定有机会呢?”
马军被退回申请书之后,依然没有气馁,“怎么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得想办法啊!”马军一边坚持不懈地申报课题、发论文,一边想办法申报研究员,不料屡战屡败。家人也劝她,“咱不搞这个了,多累啊!”“这怎么能放弃!我觉得自己没那么差!”马军把自己活成了一个现代版“愚公”。“一次不成,那就多来几次,我相信终有成功的一日。”马军说。
也许是之前所有的努力终于爆发了它的“洪荒之力”,2013年,马军终于得偿所愿,被评上了研究员。之后的路子好像越走越宽,2016年,马军的“名师工作室”和“马大姐”心灵微时空项目也开始大放异彩。
“最平凡的人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南华大学副校长何旭娟对马军赞叹有加,称她是南华大学辅导员队伍的领头羊。
“其实‘马大姐’心灵微时空这个项目,并不是最近才出来的,它是我20多年心理工作的结晶,它包含的心灵有约专栏、马大姐热线等等都是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做的事情,从很早就开始了。”马军感概地说,“除了感谢何校长的知遇之恩之外,我最感谢的还是自己的坚持吧。”
现代版“愚公”马军最终移走了大山,成为了南华大学第一个评上研究员的辅导员(相当于教授级别),此时的风光无限背后是她一直以来的默默付出。她的好友谭文丽开玩笑说:“你可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从分母进阶成分子了!”
平凡人的世界:“作为一个母亲我可能称不上合格”
马军除了老师的身份外,还有一个极普通的身份——母亲。马军在生活中也像周围其他人一样,拥有着大家都有的喜怒哀乐,对于家庭和事业,她不能保持完全的平衡。
“我是个不合格的母亲,”马军在谈到自己女儿时这样说,“对女儿我一直有所亏欠。”
马军的女儿从小是外公外婆带大的,因为工作的原因,女儿很少能看见自己的母亲。
“有时候一忙就忙到快11点,每次当我回到家时,女儿就已经睡着了,每当我起床上班时,女儿早已经上学去了。”马军叹了一口气,“因为辅导员工作的缘故,周末有时比寻常更忙,我连带女儿出去逛游乐场的机会都没有。”
“妈妈每次上班很辛苦,崽崽不要打扰妈妈休息。”外公这样告诉外孙女,“出门脚步要轻轻的,知道吗?”
马军和女儿唯一的沟通方式就是互相给对方留字条——“崽崽今天有没有好好学习啊?”“妈妈,我今天被老师表扬了!”诸如此类。
因为对自己的工作十分认真负责,学院里的学生都把马军当作最可信赖的长辈,马军也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来关爱,“有的学生叫我军姨,”马军笑着说,“算是多出来的一个侄儿。”
也是因为太缺少时间陪伴女儿,乖巧的女儿有时候也忍不住大发脾气,“妈妈我不要当你的女儿了!我要是你的学生就好了!”马军回忆起这件事情时,还是觉得有些对不住女儿。
现在马军的女儿十九岁了,长大后的她说起自己的母亲却是十分自豪,“妈妈在我小时候带我参加过一个心理讲座,演讲的时候下面几百人都在为我妈妈鼓掌,妈妈在我心中已经是偶像了!”
马军对女儿的这种转变感到欣喜,“我从来没想过从事心理辅导这方面的工作会对我的女儿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女儿后来一直说要以我为榜样。”过了一会她又感叹说,“其实我哪有她说得这么好呢?”
“如果时间能够重来,我希望能够给我女儿多一点关爱,多陪她出去玩几次,说到底,我不是一个够格的母亲。”
马军是个再寻常不过的普通人,她是母亲是妻子也是老师,也有左右为难的时刻,也有灰心丧气的时候,但是她的倔强坚持、她的极度热诚,让她一下子与众不同了起来。
这句话真能反过来说,“越平凡,越不凡”。
(指导老师 王小椒 学生记者 魏瑾莹)